close

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
『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若識自本心 見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師 佛』


本心就是自己,不認識自己,所有的修行都是心外求法。心外求法就是邪道,會使人走入黑暗崎嶇,終而墮入萬惡深淵。學佛無他,就是明心見性。只要認識自己,就是明心見性。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有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人格,這樣即可稱為體悟真理的丈夫,還可以做人間的導師,亦可為天人之師,也是一個覺者就是佛。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這一段話,五祖弘忍大師告訴六祖慧能大師學佛修行的關鍵,也讓我們體會歷代弘法大師,總是慈悲的破邪顯正,讓眾生走上光明大道,獲得生命解脫。


學佛修道要正確,思考就要正確,思考要正確,首先要先認識自己。這個自己不是部份的自己,是全部的自己。真正認真生活和修行的人,必須從自己開始,必須被動的覺知自己的一切情緒、感覺和行為。然而,我們做得到嗎?大多數人都做不到,因為從來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。我們的教育只會要求成果,我們的宗教只會追求功果,我們發明種種的方法讓修行能得到果位,這些方法有點靈、會靈、啟靈、通靈、拜拜、打坐等等一堆方法數不完也學不完。這些東西,根本來說就毫不真實,只是逃避生活的藉口,讓我們學會更加強辯去怪罪別人,而自認為自己走出自己的路。了解自己並不容易,需要某種的覺知、某種的覺察。這種覺知、這種覺察必須在我們不批判、不譴責、不辯駁的時候才會出現。因為一有批判或譴責時,這時就是情緒在主導,就會阻礙了解的過程。譴責一個人,我們就會和他疏離,就不再了解對方。對人、事嘮叨不休,便看不到真相,所見到的只是自心的投射。認同或崇拜某人,也是不會了解他。對自己有批判、認同、自戀時就會看不到自己。被動的覺察自己,真的很難,難在一堆世俗情緒影響。不過這種被動的覺察却能夠產生一種了解,打開一道了解自己的門。


自古以來,「認識自己」一直被拿來討論,哲學家用理論在說明,但是卻被專門用語給複雜化了。有的人很聰明飽讀經書,而且很會引經據典寫文章,但如果不認識自己,這一堆學識只會讓自己活得很膚淺。因此,人有沒有可能徹底的認識自己?我們不可能一個人活著,生命就是建立一連串關係,這些關係也是自己的投射。所以,關係也是一面鏡子。這一面鏡子裡,可以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為、情緒和感覺。這面鏡子觀察自己,因此認識自己。認識自己和周遭人、事、物的關係時,就會了解自己。不了解自己和人、事、物關係的全部意義時,必定會產生衝突和對立。我們只能透過關係來觀察自己,這也是最簡單又方便的工具,沒有其他可以觀察自己的工具了,因為眾生就是我,我就是眾生,我們和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關聯。


觀察自己和認識自己是完全不同的。我學著認識自己,在學習過程中,希望有人指點我如何去做,並且聽從師父、通靈專家的見解,然後我把這些知識和經驗累積起來觀察自己,企圖對自己產生認識,顯然這是行不通的。如果我們真想要認識自己,絕對不能藉由專家、師父的眼睛來看自己,這些外來的意象只會阻礙我們的觀察,一堆累積的知識只會腐敗我們的心。觀察是一種當下的行為,不是連接過去相關的看法,認識則是一種處在過去和未來的相關連。只要有人說我開悟認識自己,顯然的什麼都沒有認識,認識的只是自我幻影。觀察是一種持續不間斷的過程,它不會在觀察中產生認識,認識一產生觀察就停止了。現今的教育,塑造一堆僵硬的概念,也認識很多觀念。就拿顏色來說,黑色成為一種概念時,只要是黑色看起來就一樣。所有的法門、想法、概念、認識都在破壞觀察。當我們沒有色彩的知識累積,我們觀察到黑色時會非常的敏銳,將有八萬四千種的黑,不同的黑色有不同的故事。單純的顏色都如此的變化萬千,更何況是周遭人、事、物的關係不斷在改變,不斷有新的想法。觀察當中就會認識,這是一種沒有經驗的認識,這時就是一種了解,很自由在自在的了解。觀察自己、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這三者永遠活在當下,永遠保持新鮮的,就沒有「我」的存在,慈悲會開花,也就是真正自由之境。


人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煩惱和問題,只因人們不能真正了解自己。了解自己就不會被煩惱所擾,業障自然消除,所有的苦難自然消滅。了解自己之後,有沒有修行都沒關係,自己自然在修行。有沒有供養看不出來,而其實已供養自心三寶。有沒有佈施不在意,而其所施勝過七寶。有沒有誦經、持咒和抄經在其次,而十二部經無不通曉。了解自己就是從根本下手的功德和果報。不了解自己時,一邊在修行消業時,另一邊還是在造業;一邊在斷煩惱,煩惱又會從另一邊滋生。了解自己是智慧的開始。了解自己和人、事、物的關係,就是了解自己。所以真正在修行的人,必須從自己開始,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。這是一種永無止境的動作,也是每一刻都在了解,因此在這每一刻都是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玄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